-
-
肝病
肝病特指发生在肝部,能够造成肝脏功能损失或肝脏结构病变的一系列疾病,常见病毒性肝炎、无菌性肝炎、肝硬化、肝部纤维化、肝癌等等。肝病包含多种不同类型,由于肝脏的代偿能力较强,所以绝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初期都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因此,绝大多数患者都会延误肝病的治疗,最终造成较为严重的肝功能损失。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毒器官以及脂肪的代谢器官,对人体造血能力也会有一定积极影响。因此,患有肝病的患者会出现消化不良、面色发黄、体能下降、体重降低等症状。
-
乙肝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也是我国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乙肝会导致肝硬化、肝细胞癌,需要警惕。
-
丙肝
丙肝全称叫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是因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后,出现的以肝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传染病。丙肝急性期时症状较轻,多数患者仅感觉乏力、食欲减退,或无明显自发性症状。急性期约55%-85%感染者会因治疗不当转为慢性肝炎,有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可能。
-
甲肝
甲肝是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简称,为肝炎的一种类型。甲型肝炎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有发热、乏力、厌食、黄疸、肝肿大和肝区疼痛等症状以及疲乏无力,厌食,小便色深,发热,巩膜黄等。急性起病者占多数,隐性感染者次之;该病的患者以小儿和青少年为主,为自限性疾病,无慢性化趋势。
-
戊肝
戊肝,即戊型病毒性肝炎,一般是指患有由于感染戊型病毒继而产生的一种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病毒主要通过因饮用水受到粪便污染而形成的粪口途径传播。粪口途径导致了很大一部分戊肝临床病例的发生。戊肝的风险因素与环境卫生不佳有关,戊肝病毒的潜伏期从发生暴露后的2周到10周不等,平均5-6周。感染者从发病前几天到发病后3-4周排出病毒。
-
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肝病。别名有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活动性慢性肝炎。一般临床上女性较为多见。临床上的常见症状有早期有肝大、脾大、黄疸、蜘蛛痣等。主要发病原因为遗传易感性。常常可累及皮肤、关节等,重症者可发生肝硬化,严重情况下可导致死亡,女性患者还可影响内分泌、甲状腺、肾脏等。
-
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是由于病毒感染、药物作用、自身免疫性、酒精、高脂肪等因素,导致肝脏出现持续超过6个月的炎症以及肝脏坏死引起的。临床上的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厌食、乏力、腹痛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嗜睡、昏迷等表现。慢性肝炎若得到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较好,若得不到及时治疗,易诱发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
急性肝炎
急性肝炎是指各种生物致病体(主要为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病毒)、化学物理因子引起的肝脏急性炎症变化。传染性强、流行面广、发病率高,是目前我国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可有轻微发热、周身不适、头痛及上感症状;消化道症状比较突出,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可出现肝区的胀闷不适、隐痛等。
-
妊娠合并肝炎
妊娠合并肝炎是指在妇女妊娠期间合并感染肝炎的一类病症,孕妇发生率为非孕妇的6倍。妇女在妊娠期间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妊娠合并肝炎会导致孕妇死亡率增加,产后出血发生率升高,并可导致流产、早产、死胎等现象。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肝区隐痛或有低热、皮肤一过性瘙痒、肝脏增大等。
-
脂肪肝
脂肪肝是一种肝细胞脂肪过度贮积和脂肪变性为特征的疾病,高热量饮食、肥胖等多种因素均可致病,患者一般无症状,少数可见乏力、右上腹轻度不适、肝区隐痛或上腹胀痛等症状。
-
肝囊肿
肝囊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病变,临床上以先天性肝囊肿较为多见。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当囊肿体积增大压迫到临近脏器时,可出现食后饱胀、恶心呕吐、右上腹隐痛等不适症状。患者没有临床症状时,一般除了定期复查外无需特殊处理。当囊肿较大或出现症状时,需采取以手术为主的治疗手段。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肝囊肿具有传染性,人可通过接触动物感染。
-
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是一种肝脏内大量的动静脉血管畸形导致的疾病,是肝脏肿瘤疾病中最常见的原发性良性肿瘤。最常见的种类是肝海绵状血管瘤,多发于中年女性群体。
-
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威尔逊病(WD),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以肝硬化和脑部病变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临床特征为逐渐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肝硬化及肾功能损害表现。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角膜色素环(K-F环)。
-
肝硬化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最终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大量假小叶形成,肝脏常常结构受到破坏。是由于不同的疾病因素长期作用于肝脏而导致的肝病定的终末阶段,属于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多发于青壮年男性。
-
肝癌
肝癌是一种肝脏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其中原发性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病变;继发性肝癌又叫转移性肝癌,一般指起源于身体其他器官的恶性肿瘤扩散或转移至肝脏导致。患者常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黄疸、消瘦等症状。
-
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又称为肝性昏迷,通常是由于严重的肝病导致代谢紊乱,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造成的。临床上出现的症状与肝性脑病的病情轻重相关,早期一般无明显异常,中期逐渐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到后期可引起昏迷、意识障碍等现象。肝性脑病及时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
肝腹水
肝腹水是肝硬化时因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导致的腹腔积液,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肝硬化进展至肝功能失代偿期的重要标志。
-
肝掌
肝掌的俗称是朱砂掌,多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的患者,也可见于少数健康的人群。肝掌常表现为掌心颜色正常,大拇指以及小指根部的大、小鱼际处皮肤布满红色斑点或斑块。肝掌与肝脏的病变密切相关,需引起重视,若出现持续或进展性的症状体征,应积极就医治疗。
-
黄疸
黄疸是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表现,即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使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的现象。它是肝内外各种疾病所引起的胆红素代谢障碍的综合性病理过程。是临床常见的一个重要症状和体征,可由多种疾病所致,主要见于肝胆系疾病,亦可见某些急性传染病、代谢病、血液病、先天性疾病等。
-
蜘蛛痣
蜘蛛痣,是一种红色的血管病变。中央突起,向四周伸出许多像蜘蛛腿样的毛细血管。这种特征性的病变是一种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的直径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可能单个存在或多个出现,多出现在上腔静脉分布的区域内,如面、颈、手背、上臂、前臂、前胸和肩部等处。
-
肝功能异常
肝功能异常指的是当肝脏受到某些致病因素损害,引起肝脏形态结构的破坏和肝功能的异常。是消化科常见的疾病。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有感染、化学药品刺激、免疫功能异常、营养不良、胆道阻塞、血液循环不良、局部有肿瘤。临床上以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腻、疲倦等为常见表现。轻度肝功能异常找到病因后,经过调理可恢复正常。